关于实施“四四行动”推行“无感审批” 进一步打响“吴优办”营商品牌的意见
吴行审组〔2023〕2号
各开发区、镇(街道)行政审批局(便民服务中心),各党(总)支部,局机关各科室、直属单位、综窗,区政务服务中心分中心,各进驻部门窗口:
为深入贯彻“让干部敢为、基层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重要要求,有力落实国务院和省、市、区政府关于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文件精神,推动全区政务服务系统团结奋斗、奋发有为,实施“四四行动”,推行“无感审批”,进一步打响“吴优办”营商品牌,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主动融入“天堂苏州·最美吴中”发展愿景和“产业强区、创新引领”发展战略,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实践“我为群众办实事、两在两同建新功”、“不求人、办成事”主题活动,始终着眼服务创新能力提升、服务全产业链和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全体户籍人口和新苏州人创业居住生活全过程,大力发扬为“办成”久久为功的纤夫精神、为“简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优办”全心全意的店小二精神,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运行标准化、服务供给规范化、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化,为在新征程上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吴中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政务服务支撑和保障。
二、目标任务
实施设备、电脑、手机、自助“四端链通”,区级、镇级、村级、站点“四级协同”,材料、环节、跑动、时限“四减齐发”,导办、帮办、代办、督办“四向合力”的“四四行动”,推行“无感审批”,实现企业群众办理审批服务像“网购”一样方便,助力打造吴中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同样条件成本最低、同样成本服务最好、同样服务市场机会最多”成为“吴优办”营商品牌的鲜明标识。
三、工作举措
(一)实施设备、电脑、手机、自助“四端链通”行动,实现企业群众办理审批服务“无迷茫感”
完善“智慧吴中”一网通办服务平台,统一网上办事入口,统一用户体系和身份认证,优化办事指引和操作体验,消除办事“迷茫感”。
一是完善网上通办。提供申请受理、审查决定、结果送达等环节的网上服务机制,规范网上办事指南维护。完善江苏政务服务网“吴中旗舰店”,搭建开发区、重点镇旗舰店,提供简明易懂实用的办事指引和操作说明,推进“一件事一次办”、“跨域通办”等专区建设,推进适老化、无障碍改造。
二是完善掌上通办。对接融入“苏服办”、“苏企通”、“苏周到”、“苏商通”等省、市掌上办事入口,设置“吴中微门户”,推进各类服务功能接入。持续深化“吴优办”APP和一网通办微站建设,整合各类移动端(含小程序等)应用。接入“办事预约”、“政务服务地图”、“智能导航”等应用,完善语义转换、智能问答、12345热线、“好差评”等功能,充分发挥移动端优势。
三是完善码上通办。拓展“苏服办”等办事入口个人码、企业码申领,提高一人(企)一码覆盖面和使用率,全面推广智能机扫码取号、自助机扫码认证、窗口扫码亮证等服务举措。全面落实“一窗(村)一码”,推行“好差评”扫码评价机制。积极推行“发证赋码”,便于监管执法人员扫码获取证照信息。
四是完善机上通办。推进“智慧政务”一体机迭代升级,优化高频事项服务体验,完善全区通办、跨域通办服务功能。推进营业执照自助机进一步向银行网点延伸,推广自助打证。加大社保、车管、出入境、市民卡等自助机进24小时服务区力度,提供“不打烊”政务服务。
(二)实施区级、镇级、村级、站点“四级协同”行动,实现企业群众办理审批服务“无心事感”
科学规划设置和升级改造政务服务场所,织密服务点网络,实施一体化管理,推进各级各类审批服务就近办协同办跨域办,消除办事“心事感”。
一是落实个人业务镇村为主。推进社保、公积金、民政、残疾人等高频个人业务向镇村下放“应放尽放”,对暂不具备下放条件的支持委托镇村受理、转报。推进镇村将涉及个人的政务服务事项全面集中到大厅办理,支持授权直接由窗口办结。推进水电气视信、公证、法律援助、公共自行车、旅游年卡、公交卡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便民服务进驻大厅集中办理。
二是落实法人业务开发区统筹。强化开发区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服务功能,落实企业服务中心功能叠加,推进各类项目、人才、资金等政策申报类业务全面进驻。支持开发区将高频法人业务延伸到所辖镇、街道办理,完善木渎镇、用直镇“强镇扩权”改革机制。强化区级部门对开发区、重点镇办理法人业务的支持力度,实现本级闭环办理。
三是落实专项业务区级兜底。落实区级服务大厅兜底保障,加强对全区政务服务的政策引导和业务指导。积极创造条件,压减区政务服务分中心、办理点数量,推进公积金、车管业务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推动相关政务服务分中心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置受理窗口。落实重点业务兼容机制,保障区政务服务中心可以启动进驻基层大厅或委托基层实施业务的办理响应。
四是构建15分钟政务服务圈。充分利用邮政、银行网点等社会资源,通过“智慧政务”一体机进驻、智能设备兼容、设置服务窗口、明确服务内容等形式,扩大政务服务朋友圈,拓展政务服务新场景。主动依托各类功能区、产业园、商业街和载体楼宇等管理团队延伸办理政务服务业务,培植政务服务新力量。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政务e站”、“市民客厅”等政务服务新场所建设,进一步丰富15分钟政务服务圈内涵。
(三)实施材料、环节、跑动、时限“四减齐发”行动,实现企业群众办理审批服务“无繁琐感”
落实“极智审批、极致服务”供给,从便利企业群众办事角度出发深化“一件事”改革,完善优化业务标准和办理规范,消除办事“繁琐感”。
一是致力交最少的材料。综合运用网办自动关联、窗口扫码亮证、平板签名授权、部门主动协查等形式,落实电子证照、审批结果“两个免于提交”,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审批结果纳入电子证照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告知承诺制改革,扩大以制式承诺替代所需材料。积极推进申请表精简化、字段化、选项化、制式化,降低填写难度。积极推进“一件事”表单合并和材料去重,最大限度实现“少交材料”。
二是致力找最少的部门。全面落实审批服务“不跑机关”要求,涉及受理、审查、缴费、反馈各个环节,窗口不得要求办事人到本部门后台、科室、单位核实、预约、签字、盖章。所办业务涉及审批部门与监管部门共同实施的,审批部门不得要求办事人找监管部门推进。踏勘、验收等审查环节业务涉及多个行政部门的,明确牵头部门统一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积极推进“一件事”一窗(端)受理、一窗(端)出件,最大限度实现“少找部门”。
三是致力跑最少的次数。深入实施“不见面审批(服务)”,全面梳理申办、反馈等环节不见面场景,确定一批全程不见面、申办不见面、反馈不见面高频重点事项,针对性落实网(掌)上办、电子签、快递送、云柜存、电子证等技术支撑、保障。确立窗口最大包容度受理机制,能直接改正的指导办事人当场修改,能直接补正的指导办事人当场补充,能后续补正的指导办事人通过在线申办、邮件发送、快递寄送、云柜寄存等形式予以补正,能容缺受理的指导办事人作出承诺后当场予以受理。踏勘、验收等审查整改完成后,由办事人告知工作人员,商定复查流程。积极推进“一件事”一次分办、同步获取,涉及踏勘、验收等审查业务统一组织、联合行动,最大限度实现“少跑次数”。
四是致力花最少的时间。进一步压缩审批服务办理时限,确保全区政务服务平均承诺时限较法定时限缩减70%以上,平均办结时限较承诺时限压降50%以上。充分授权综合办事窗口“收件即受理”,对符合即办条件的业务实现“即时办结”。切实完善进驻部门“首席代表”制度,全权负责进驻事项咨询、受理、审批、出件等环节,对各类常规业务实现“当场办结”。发扬“能快则快、马上就办”作风,千方百计响应办事人关切,及早出具审批结果。积极推进“一件事”容缺启动、并联推进,出现意见不一致的主动协商,出现推进障碍的及时排除,最大限度实现“少花时间”。
(四)实施导办、帮办、代办、督办“四向合力”行动,实现企业群众办理审批服务“无焦虑感”
立足“用户思维、客户体验”,拓展政务服务广度深度,细化工作人员角色定位,推行全过程“肩并肩”沉浸式服务,消除办事“焦虑感”。
一是精准导办。规范设置导询服务台,配优导询服务人员,做好“一进门”精准服务。规范设置标识标牌,做好精准指引。探索“窗前”辅导机制,安排志愿者预审和辅助完善补正材料,提高窗口办件效率。开发智能客服,安排人工客服,做好各类企业群众咨询答复工作。
二是精心帮办。落实窗口帮办,针对不符合办件要求的,一次性指导和帮助办事人完善补正材料。落实志愿帮办,实时帮助办事人进行自助端、PC端、手机端业务操作。落实首问帮办,招商企服人员、基层工作人员接到企业群众办事咨询时,即时指导和帮助办事人了解政策、准备材料。
三是精诚代办。落实建设项目代办,明确专人负责建设项目报建全流程代办服务。落实招商项目代办,明确专人负责招商项目注册登记等代办服务。落实民生服务代办,镇、村两级安排工作人员代办民生类相关审批业务。落实网格员上门代办,针对老弱病残孕等特定群体的相关业务安排网格员提供上门代办服务。
四是精细督办。对内全面建立“无否决权”汇报机制,要求窗口遇到重点事项无法办成的主动向上汇报,主动会办研究。对外全面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要求窗口收到服务对象反映问题的第一时间向大厅管理部门汇报,并及时提出答复处置意见。对下全面完善“综合绩效”评估体系,形成领导挂钩、科室明查、窗口自查、第三方暗访的监督管理网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局(中心)和区政务服务中心各进驻团队、各分中心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压实责任,强化经费、人员、场地、设备保障,扎实推进工作落细落实落到位。
(二)加强技术支撑。依托“智慧吴中”一网通办中台,加大网上办事环节精简和流程再造力度,大力推广使用统一身份认证、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证照、电子档案和BIM、CIM、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强化办件数据汇集和共享。
(三)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执行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十要十严禁”等管理制度,健全法治、安全保障机制,完善综合绩效评估机制,加强存在问题督查和整改。
(四)加强审管协同。扎实履行审管协同牵头职能,明确审管职责边界,健全审管衔接机制,加强审管协同配合,搭建“审管执信”一体化平台,实现审批和监管信息实时共享。
(五)加强业务培训。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不断提升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和办事效率,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服务礼仪、行业标准、信息技术、典型案例等专题培训。
(六)加强宣传推广。加强政策宣传,通过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政务服务平台向社会及时提供通俗易懂的政策解读。
加强对实施“四四行动”、推行“无感审批”进展成效和经验做法的总结和复制推广。
中共苏州市吴中区行政审批局党组
(来源:一窗汇)